李治,常被誉为窝囊皇帝,许多人认为他的皇位犹如掉下的馅饼,捡来的。而且他还是个典型的妻管严,似乎一生都在他人阴影下度过。那么,历史上的李治真的是一个窝里横的皇帝吗?为什么西方人把他称为“黄祸”呢?
李治是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三子。在当时的皇室继承制度下,理应是长子李承乾继位,然而李世民的眼光独到,深知继承人需具备众多能力。他的长子李承乾天生有残疾,虽然能管理一些事务,但始终难以胜任大任。李世民最宠爱的是次子李泰,李泰才智出众,深得父亲的信任,甚至一度令李承乾觉得自己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。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,李承乾不惜冒险模仿李世民,策划了那场震动朝廷的“玄武门之变”。这场权力斗争中,李承乾最终败下阵来,被李世民废除太子之位。李泰,名正言顺地继位为太子,但此时的李治已不再是旁观者。
展开剩余72%李泰和李治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,李泰甚至威胁李治,若敢争夺皇位,必定会丧命。李治并非一个善于反抗的性格,但当李世民在关心李治的情绪时,李治终于吐露了李泰的威胁之事。起初,李世民并不相信李治的话,毕竟李泰是他心头的宠儿。直到李承乾向李世民揭露了李泰的阴谋,李世民才开始警觉,并决定先下手为强。最终,李治几乎没有费力便成功登上了皇位。
李治自幼热衷于《道德经》的学习,崇尚无为而治。他明白对李世民的恭敬是自己生存的根本。在李世民年老时,李治全力以赴地侍奉,几乎寸步不离,展现了他孝子的品德。在李世民去世后,武则天——曾为李治后宫的武才人,也因此剃发为僧,离开了皇宫。但李治登基后,他却立即召回了武则天,恢复了两人的关系。对于旁人来说,这样的举动可能颇为离奇,但李治却毫不犹豫地迎娶了这位曾经的“母亲”,并且为了让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,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亲舅舅——长孙无忌。
长孙无忌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,也是李治亲近的亲戚,然而,李治为了自己的权力利益,竟然亲手剥夺了他生死权。这一系列的举动,显示出李治非同寻常的决断力与权谋。虽然之后,武则天确实在李治重病时代理了政务,并在晚年开始掌握大权,但李治在历史上依然是唐朝的重要统治者之一。
在李治的治下,唐朝疆域逐渐扩展,他成功平定了高句丽,将其纳为附属国,还任命了薛仁贵来治理这一地区。与此同时,他也打败了突厥,虽然部分突厥人逃至小亚细亚,最终在那里建立了国家,但李治的胜利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。许多史学家认为,李治的这些成就几乎决定了唐朝的全盛时期。
然而,西方历史学者将李治称为“黄祸”,这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种族歧视的体现。在当时,西方白人以自视为“世界最优越种族”为荣,认为黄皮肤的中国人属于劣等种族。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,“黄祸论”诞生了。李治成为“黄祸”的代表,反映了他对西方世界的深远影响。西方人将他视为威胁,这个历史背景让我们看到李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帝王,甚至对整个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实际上,李治并非历史上那些空有权位、毫无作为的软弱皇帝。相反,他是一位果敢、有远见的君主,只是由于李世民的光辉太过耀眼,武则天的崛起也分去了他的部分荣耀。若李治真是个懦弱的帝王,又怎会迎娶武则天,进行一系列政治操作?就像那句古话所说:“尔曹功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”,李治的历史功绩,应该为后人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