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秦末农民起义的暴乱,到满清入关时的“扬州十日,嘉定三屠”,这些历史中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,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无情。而在明初,常遇春这个大将的名字尤为突出,他的残暴与血腥,成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象征之一。据说,在一次得胜归来的过程中,常遇春的战马刚进入城门,百姓便纷纷从四面八方出城迎接他。然而,这时他却微笑着对身旁的侍卫下令:“屠城!”这个冷血的决定,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。直至今天,常遇春的名字依旧和残暴的屠城行为紧密相连,成为了历史上无法抹去的阴影。
常遇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由于元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,底层百姓的日子过得极为悲惨,常遇春的童年便是在这种压迫下度过的。他的父亲因腿脚不便,经常被地主殴打辱骂。一次,在田间劳作时,由于效率低下,常遇春的父亲遭到地主仆人的暴力殴打,最终命丧黄泉。那时的常遇春,年幼无力反抗,这一切无情的暴力,深深刻入了他内心,成为了他今后暴戾性格的根源。
展开剩余76%早年丧父,家里仅有母亲一人,常遇春生活困苦,经常遭受村里孩子的欺凌。时间久了,这些屈辱逐渐让他变得暴躁和激进,直到有一次在与村民争执时,他失手将一人打死。在那一刻,常遇春的性格发生了转折,他选择了逃避现实,投身起义,成为了一名草莽英雄,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,常遇春的内心彻底封闭,成长为一名心狠手辣的强盗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常遇春凭借着过人的勇力与胆识,逐渐成为了强盗头子。在这期间,他的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。常遇春所带领的队伍迅速壮大,并很快引起了元朝官军的关注。然而,由于他对周围地形熟悉,常遇春成功避开了多次围剿。直到有一天,他被同村的村民出卖,带领官军找到了他的藏身之处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常遇春的队伍几乎全军覆没,自己也身负重伤,最终勉强脱逃,回到了破败的家中。
此时,家里只剩下年迈的母亲。母亲将他藏在菜窖里,暂时避免了被捕,但很快村里有人举报她包庇强盗,母亲因此被抓进大牢,最终遭受酷刑致死。母亲的死让常遇春痛彻心扉,心中对告密者的仇恨愈发强烈,也让他更加憎恨那些两面三刀、出卖他人的小人。
痛失母亲后,常遇春知道,再做强盗已经不可能继续下去。为了生存,他只能选择加入起义军,这一决定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。起初,朱元璋对常遇春充满了怀疑,认为出身草寇的常遇春并不可靠,甚至有些轻视他。但在了解了常遇春的身世后,朱元璋决定接纳他。常遇春深知自己此刻所依赖的仅仅是朱元璋的容忍,心中因此对朱元璋充满了忠诚。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,常遇春一心只为生存,然而,在连番战斗中,他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优势。
早年做强盗的经历,让常遇春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极强,几乎每一场血战他都能活到最后,渐渐地,他的军衔得以迅速提升。随着常遇春在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,他很快成为了千夫长。他那彪悍的战斗风格和残忍的手段,使得敌人对他的部队深感恐惧,常常在面对他时选择投降或迅速溃败。朱元璋也对常遇春的能力十分欣赏,不久后便提拔他为先锋将军。
随着朱元璋的队伍逐渐壮大,常遇春的军权也逐步膨胀,直到成为了明朝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。然而,正是这种权力的膨胀,放大了常遇春性格中的暴虐一面。他在征战过程中屠杀俘虏,屠城屠村,手段极为血腥,这让他的名声越来越差,几乎成了战场上的噩梦。每当敌人看到他的军队,往往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,甚至有时敌军还没展开战斗,就已经溃败。
有一次,常遇春攻打元朝的一个军事重镇,兵力差距悬殊,围城多月却毫无进展。城内百姓人心惶惶,不知道如何是好,甚至有些百姓为了保命,在自家门前悬挂起了两面旗帜,一面表示恭迎常将军,一面则是标榜元军威武。这种巧妙的手段本想自保,然而常遇春发现后,立刻识破了其中的虚伪和背叛。在长时间的围攻中,常遇春心中的怒火逐渐燃烧,他终于下令开始屠城。夜晚,血流成河,城内哀嚎遍地,面朝江水的尸体如同一片沉寂的死海。
屠城过后,常遇春命令士卒将整座城市付之一炬,火焰吞噬了城市的每一寸土地。常遇春是否意识到这一切是报应的开始,已无从得知。然而,在一次行军途中,常遇春突然去世,年仅四十岁。常遇春死时眼睛睁得大大的,士卒们久久无法为他合上眼皮。古代人们认为,死不瞑目的灵魂必定会带来灾祸,因此,常遇春的死也让他的部队开始有所收敛,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屠杀事件。
回顾常遇春短暂的一生,他所作出的贡献与罪行几乎是成正比的。这也是历史学家对他评价分歧的根源之一。毫无疑问,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,但他残暴的行径也让他的名字在人们口中褒贬不一。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成就如何,若没有一颗仁爱之心,最终的结局往往难以令人满意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